qq秦时明月分享礼包领取说明

分享礼包

分享qq秦时明月游戏就能领取分享礼包,一共能分享4次。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40407秦时明

qq秦时明月9月黄钻礼包领取说明

9月黄钻礼包

qq秦时明月9月黄钻礼包如下图所示,开通或者续费就能领取9月黄钻礼包。 更多精彩内容

网页游戏>>秦时明月>>剧情分析>>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从张良和扶念辩论分析

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从张良和扶念辩论分析儒家君子之道(20)

作者:秦时随风 发表时间:2013-12-16 11:51 40407官方微博: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秦王统治是否“无道不仁”?囿于子房给出的论据,我们重点讨论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是否是不义之战。良殿明示给我们两个认定这场战争实属不义的理由:其一,在这场战争中,平民百姓伤亡惨重、生活受到极大破坏;其二,长平之战坑杀战俘的行为惨无人道,“不仁不义”之极。此外,他的发言中还暗含了另外一个理由:这场战争的性质是“吞并六国”之战。

要评价一场战争是否正义,有一个坐标系选择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以什么理论为基础来进行评价。现代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我们自己的文化中也有包括墨家非攻之类的各种理论,更何况还有专门钻研战争艺术的兵家。但如果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理论作为此处的讨论基础都不合适,因为子房在做上述发言的时候是在讨论儒家的君子之道,是在以儒家思想做基础树立自己的观点。所以楼主以为,只有以儒家的战争观为理论基础讨论子房的论点是否立得住才有意义。这是楼主首先要澄清的一点。

另外,讨论一场战争是否正义还有角度的问题。这一点即使没有理论支持,我们也能从子房的发言中衍伸一二。战争的争议性取决于两点:一是战争的目的或动机,即为了什么而战?此处战争的目的是“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二是战争的过程与功效,即怎样去战或战况如何?“怎样去战”指的是“坑杀战俘”,“战况如何”对应在此处是“虽然完成了统一,但平民百姓伤亡惨重、流离失所”。

明确了以上两点,我们就可以以儒家的战争理论为基础讨论秦统一六国之战的正义性问题了。

对于儒家思想,大家了解最多的是他们的仁义道德观,他们的忠恕行为理念,甚至他们的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众人可能以为,儒家理论中很少谈及战争。但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

事实上,按《论语》的记载,孔子是把战事、祭祀和疾病三者并列在一起的,认为它关系邦、国、家、身的生死存亡,从而战战兢兢、谨慎之至地把它作为大事来看待,所谓“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孟子》中亦有多篇提及战争理论,其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荀卿老爷爷更是专门著有《荀子·议兵》一篇。一句话,儒家的战争理论其实很丰富。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良殿在论证“始皇帝统治无道”时挑选“战争”而不是“节用”或“劳民伤财”这个角度:任何人在辩论时都会选有利于己方且理论支持丰富的那个角度吧。理解到这一点,我突然觉得玄机在设计这场辩论的时候是真下了功夫的。他们不光敢于挑战主流观点,挑选独到角度,而且这种选择符合当时的人物身份和情境。显然,他们应该对有关理论进行了相应研究。

下面我们就分别从“动机和目的”及“过程和功效”这两个角度论述一下儒家的战争观,并以此检验子房论点。

关于第一个角度,儒家认为“国之大事”的战争正义与否,首先就在于战争的目的是否是为了“仁义”。事实上,他们认为春秋以来各诸侯之间为攻城夺地相互征伐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荀子·议兵》篇曰:“彼兵也,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而无论是兴兵于内还是出兵向外,无论是决战邦国境内还是邦国境外,旨在武力抵抗侵害民生的行动和武力征讨侵害民生的行为,才是正义的战争。《孟子·离娄上》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在这里孟子激烈的批判了为了“争地争城”发动的战争,认为这样做的人死有余辜!这就是孟子著名的“春秋无义战”的论断。儒家这样的战争观是与他们的“仁义”伦理观及“民为贵”的政治理论相呼应的。

对应此处,秦吞并六国的战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争城争地”的战争,所以这场战争就有了不义的一面。然后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在“吞并六国”六国后面还有“统一天下”这个结果。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场统一之战结束了数百年来无休止的掠夺、兼并战争,创造了一个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环境。这在当时甚至是众望所归的。

数据统计中!!
关于40407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网站地图 | 网站招聘
网站备案:粤ICP备12030115号-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编号:粤网文[2012]0525-076号
深圳尚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办前进路西侧冠利达大厦一栋1005 电话:0755-27821881
Copyright © 2009-2014 www.4040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