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三国时期的诸多英雄人物比做一条璀璨的宇宙,那么诸葛亮无疑是其中一颗极为耀眼的明星。千百年来,有关他的故事和传说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 诸葛亮字孔明,因在蜀汉王朝中被封为武乡侯,也被人们称作诸葛武侯,至今在原蜀国故地还留存有许多的武侯祠、孔明庙。最为著名的当属成都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一代诗圣杜甫在此吟下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千古传诵。此外,白帝城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及襄阳武侯祠也都享有盛名。这说明了诸葛亮在历代国人心中倍受尊崇的地位。 在诸葛亮身上,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当然是他过人的谋略智慧。隆中对、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诸葛亮羽扇轻摇出的风云变幻让人钦叹叫绝。很多三国游戏里片段和技能不少都采用了他的计策来命名,没有三国没有诸葛亮就不会出来这么多让我们玩家喜爱的三国类型的游戏。而在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背后,是诸葛亮对蜀汉王朝的建立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诸葛亮出山之时,正是刘备最困难的时期,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几个,屈居新野弹丸之地,而曹操南征之势又日益明显,存身都很困难,更遑论争雄天下。在此窘境下,诸葛亮先战博望、再胜新野,两把火烧掉曹军锐气,随后只身赴吴,舌战群儒,奠定联吴抗曹的大计。赤壁之战后又巧借荆州,夺取西蜀,为刘备集团创建了立业之地,成功地实现了当初三分天下的战略设想。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刘备集团就不可能形成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规划,至多只能成为一方小诸侯。对蜀国而言,诸葛亮功莫大焉。 在刘备兵败彝陵,诸葛亮苦心经营积累起来的蜀军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后,诸葛亮又临危受孤辅佐刘禅。他殚精竭虑治理军政,逐渐使蜀国恢复了元气,又通过南征孟获消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南征的军事行动,有效促进了西南各民族的融合,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做出了贡献。其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征伐魏国,最终病死五丈原军中,真正实现了他在《出师表》中阐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诺言,如果中国多点这类人物,那么大家想想什么美国俄罗斯,呵呵,中国会是什么样,可能会统治地球吧。开个玩笑而已。 作为一国之相,诸葛亮在经济方面也有出色表现。当时蜀国属边远之地,与富庶的中原和江南地区相比经济比较落后,全川不过百余万人口,却因时刻备战之故要养甲十万。诸葛亮依靠巴蜀特产织锦振兴经济,大力发展织锦产业,成都“锦官城“的别号也是由此而来。在治国施政上,诸葛亮治蜀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诚信公道,赏罚分明”的诸葛亮也因此得到臣民的拥戴。当他病逝后,百姓痛哭“声震全川”,川人头缠白布为他戴孝的习俗也流传至今,说到这里中国的官员要是有这样的精神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贪官,更不会有那么多无耻的官二代,老百姓的生活又会过的多么幸福安康。 相对辉煌的军事、政治功绩,诸葛亮的品格同样为后人所肯定。历代君王对他的评价很高,唐太宗曾用“忠顺勤劳”来形容诸葛亮,清朝康熙皇帝更直接表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诸葛亮自己也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作为人生格言,在《诫外甥书》中他还强调指出:“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把修身和追求自身价值作为做人的首要准则,表现出了很高的道德素养。在他病危之际上书的遗表中,对自己的家产作了清晰的说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可谓坦荡磊落。诸葛亮还遗命将自己安葬于定军山下,不必运回成都,并表示殡仪从简,依山造墓,无需随葬器物,以免铺张浪费。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传入蜀中之后,曾因骄奢无度被诸葛亮奏请废为庶民的前长水校尉廖立,正徒放于汶山,听到噩耗,乃垂泪曰:“吾终为左衽矣。”因为伪造军情被废为庶民的前尚书令李平,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更伤心得发病而死。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诸葛亮心胸宽阔,只要自己诚心悔过,就一定会被重新量才启用的。 长期以来,民间对诸葛亮的顶礼膜拜已经到了神话的程度,诸葛亮除了神机妙算外,甚至可以呼风唤雨,作法增寿,一切尽在掌握中,无往而不利。但是作为一个凡人,诸葛亮当然也有其缺陷之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评价诸葛亮“长于治戎,短于应变”,即诸葛亮擅长治军,可是缺少“出奇制胜”的手段。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也犯过大错,刘备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诸葛亮还是对马谡予以重用,招致街亭之败,丧失了首出祁山初期连连奏捷的大好局面,另外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也是颇受后人争议的,当初仅凭一面之缘,诸葛亮就认定魏延有反骨而要斩杀。后又对其长期擎肘,对魏延提出的经子午谷奇袭长安的战略主张也是未加论证便断然否定。可以说魏延的最终反叛,诸葛亮要负一定的责任。 有人说诸葛亮师承四人,《隆中对》有似太公对文王,游说孙权有似晏子使楚,内修蜀政则以管仲治齐,东和孙权联兵伐魏则有似乐毅,这当然是笑谈,但诸葛亮年轻时倒的确自比管、乐,这说明他立志高远,胸有丘壑。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荆州交游甚广,和司马徽、庞统、徐庶、孟公威、石广元乃至岳父黄承彦等名流雅士经常交流,他们之间亦师亦友,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对诸葛亮学识修养的增长大有裨益,也让诸葛亮得到了“得一人可得天下”之卧龙的美誉。诸葛亮躬耕南阳期间,经常外出云游,增长阅历,熟悉地理,为日后提出《隆中对》打下了基础。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蜀汉后期经常要坐轮椅上阵,据专家考证,就是因为他年轻时经常挑灯夜读,因夜凉入骨而落下了风湿病所致,诸葛亮的勤奋由此可见一斑。 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五十四岁病逝,人生很巧合地分成了两部分:前半段出世,后半段入世,出世成大隐,入世成大功,终至“诸葛大名垂宇宙”。结束此文,闭目冥想,浩浩大江之上,清风明目,一位面目清癯,颌下微须的白衫纶巾文士挺立舟头,目光凝远,羽扇轻摇,远处水天一色,小舟渐行渐远…… 先贤风范,令人心折。 诸葛亮我心目中的神,三国游戏有诸葛亮我必选,什么时候做梦自己就是诸葛亮,呵呵。谢谢大家。谢谢这个游戏在这里认识了很多的朋友,给自己带来了开心的时刻。也不知道跑题没跑题根据本人看过的书记小说做参考,多多见笑。 【责任编辑:佚名】 |